线上会议介绍
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也让体外诊断(IVD)技术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研究热点。目前,核酸检测仍然是新冠病毒确诊的金标准。而核酸试剂检测结果,给分子诊断领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就在如此特殊严峻的情况下,人们对IVD行业的研发热情只增不减。陈焕文教授(编委)、牛利教授(编委)、周国华教授、李冰凌研究员齐聚《分析化学》线上论坛,共同研讨分子诊断技术、设备及应用趋势。4位业内知名科学家分享他们在分子诊断技术以及分析仪器装备的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也为这个领域的发展描绘出一幅美好的蓝图。我们希望包括研究人员以及整个学术界在内的所有观众朋友们都能从这次网络研讨会中受益。直播地址:
5944
邀请嘉宾个人简介
陈焕文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73年12月生于江西兴国,200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美国普渡大学Aston质谱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至2008年在瑞士联邦工学院(ETH)任高级科学家;现为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复杂基体样品直接质谱分析方面的基础理论、仪器研制及应用研究,发现了复杂基体样品中目标分子离子化机制,提出了能荷传递影响电子云共享机制及离子形成的观点,构建了理论模型,创新了直接质谱分析方法体系,催生了国际独创仪器新品种。先后荣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均排名第一),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仪器仪表协会“分析仪器突出贡献奖”、瑞士分析化学杰出贡献奖、美国国土安全部三等奖等国内外奖励十余项。在Nature Protocol,Angew. Chem. Int. Ed.,Anal. Chem.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封面(底)论文19篇,获国家专利授权54件(其中发明26件),获软件著作权5件。新冠疫情爆发后,率领团队紧急研发的“新冠肺炎呼气检测方法及装备”为江西及全国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快速、精准、无创的检测手段,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荣获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牛利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及1995年于吉林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及硕士学位;1998年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在芬兰Åbo Akademi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03年回到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筹建现代分析技术工程实验室,任实验室主任;2018年初在广州大学成立现代分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http://caas.gzhu.edu.cn),任中心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FRSC);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负责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长春市突出贡献专家;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广东省化学会分析化学分会副主任。日本北海道大学催化研究中心JSPS访问教授,吉林大学、临沂大学兼职教授,芬兰Åbo Akademi大学docentship、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NIMS访问教授、丹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工作围绕界面电化学及材料电化学、电化学传感及分析仪器化设计等方面。设计
合成了多种新型的基于碳纳米、离子液体、金属纳米粒子及导电聚合物为主体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探索了它们在电极的化学修饰及电分析化学传感器设计等方面的应用,以此为基础研制开发了多种面向有毒有害气体、水体离子、食品抗氧化容量等多种分析传感器件及芯片,并将其与软件工程及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研制开发了多种新型的分析检测/监测仪器设备。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nal. Chem.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70余篇,他人引用110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撰写中英文专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60余次。
周国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临床药学科主任,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固定成员)。专业方向:个体化药物
治疗,药物
基因组学,分子诊断。社会任职: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药学会药物
基因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江苏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6年获江苏省优秀医学创新团队奖;2017年获江苏省创新争先奖章。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12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获国家新药证书4项。
在Nucleic Acids Res, Genome Biol, Angew Chem Int Ed 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百篇。主编专著4部,含Springer英文专著1部。
李冰凌研究员,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10年在长春应化所董绍俊课题组获得博士学位;2010-2015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Andrew Ellington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核酸分子识别与组装反应的创新设计、表征及分析应用”。在J. Am. Chem. Soc.、Chem. Sci.、Nucleic Acid Res.、Acc. Chem. Rev.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篇。2016年入选国家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9入选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委。
杜衍(主持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杜衍研究员主要从事基于生物大分子的分子识别和信号放大系统在电分析化学和便携化分析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一些原创性成果: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创新性设计高效具有信号传导功能的蛋白质,首次将其作为信号探针,并结合核酸分子工程技术,实现商品化血糖仪以及验孕试纸对多种病原体基因(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皮肤癌致病BRAF基因等)的普适性超灵敏超特异性识别。至今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Biomaterials和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4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28篇);累计SCI引用次数25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226次;H因子27。另发表国际专著1章,申请专利2项,授权1项。曾获中国科学院BHPB奖学金。现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一项、吉林省人才开发基金一项、吉林省国际合作项目一项。
组织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联合编辑部承担《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化学通讯》3种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分析化学》创刊于1972年,是SCI、EI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应用化学》创刊于1983年,被中信所、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化学通讯》是中国化学会会员刊物,创刊于1932年,2007年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办,面向会员发行的内部会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2001年7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原已建立十余年的中国科学院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建设而成的,它的总体目标是要使实验室成为我国分析化学的重要研究基地,不断提升我国分析化学的国际地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通过长期、深厚的学术研究积累,促进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瞄准以上总体目标,把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科研队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国家分析化学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