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仪器商城 - 2020-09-03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助理教授,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朱华晨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整整100年前,一场流行性感冒曾造成全世界超过1/3人口被感染,可能夺去了七千万或一亿条生命,这甚至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总和。今天,我们幸运地生活在远离战火硝烟的国度,却同样需要面对和平时期的世界大战——流行病疫情,病毒如恐怖分子发动突然袭击,以席卷之势屠虐生命,令全人类闻风丧胆。
有一群反恐专家专门与疫情作战,他们神兵天降,第一时间出现在疫区;他们神机妙算,抢先一步阻止疫情升级;他们神乎其技,揭穿病毒的神秘面纱……然而他们并不是神,他们只是试图用自己的凡人之躯,去战胜病毒的魔鬼之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助理教授,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朱华晨便是其中之一,她主攻流感及其他RNA病毒的起源、进化,以及致病性和传播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与H1N1、H7N9、MERS等臭名昭著的病毒是“老相识”了。
假如面对一种突发的、未知的、全新的病毒,你会怎么办?普通人会闻风丧胆、避之不及,朱华晨却一定是那位最美的“逆行者”。“首先赶赴现场采集标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寻找病毒‘嫌犯’;并遵循柯克氏法则,针对禽、鼠、猴等不同动物模型做病毒的检测、分离、培养,对病毒进行验证,从而推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风险,为疫情暴发期的防控手段提供指导;随后整理病人临床数据,分析病毒的流行规律,并结合动物模型试验数据对比病毒株的强弱,甚至可以使用基因工具对病毒进行修饰,寻找某些与致病、传播、感染相关的位点或基因,进而可以开发靶向药物或抗体。”
朱华晨逻辑清晰、面面俱到、语速飞快,似乎早在脑海中推演过百遍。从她的眼中,看不到一丝对病毒的恐惧,反而闪着一股兴奋。“的确是这样,首先我会感到自己有极强的使命感,另一方面我们是专业研究病毒的,比其他人更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责任感和使命感,会远远超过那一点点恐惧和顾虑。”
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中学时期便已萌芽,那时生物技术方兴未艾,朱华晨便认定这将是解决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的钥匙。她希望能将自己渺小而有限的生命投身到对人类有意义的事业中,因此直到博士研究生阶段,她都深耕于基因工程和超级杂交稻的基因改良。
直到2003年广东SARS疫情爆发,身为潮州人并在广州读博的朱华晨第一次亲身感受到病毒带来的恐慌,也第一次了解到管轶教授的团队是如何追根溯源,帮助政府成功控制SARS的。从那时起,她便立志加入管轶教授的团队,成为像他那样的“救世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曾经的“迷妹”一边恶补病毒学知识,一边兼任实验室的“动物饲养员”,就这样终于成长为管轶教授的得力副手。现在的朱华晨则需要兼管香港大学、汕头大学、深圳等多个实验室的工作,每日于大湾区三地间奔走。“如果你问我明天会出现在哪里,我自己可能都无法确定,我在宿舍和几个实验室都备好了箱子,如果哪边需要我过去,拎包就可以走。”
这样的生活,普通人也许难以接受,但朱华晨甘之若饴,“这样经常变换工作场景,会一直保持一种新鲜、激昂的状态,我觉得也挺好的。”她笑着说,“唯一的遗憾也许是年轻时对于家庭没什么想法,也没有时间去考虑个人生活。如果人生可以倒带,我会选择要家庭、要小孩,因为他们不一定会成为你的附累,却可能打开人生的另一扇窗。”
是的,众人眼中的“神奇女侠”其实并不是神,她只是将一生挚爱的事业,也作为自己的归宿。
我的好帮手
投诉建议:0571-872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