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年科学技术年会首轮通知

[db:作者] - 2020-07-03

关于举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年科学技术年会的预通知
(第一轮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环境企事业单位,学会各分支机构,各有关单位:
 
近年来,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明显改善,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会拟定于8月1-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2020年科学技术年会(以下简称“年会”)。
 
年会围绕“聚焦科学治污、强化创新引领,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主题,主要内容设置有:
(1)特邀报告;
(2)专题论坛和分会场研讨会;
(3)国际研讨会;
(4)研修班;
(5)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6)第四届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交流年会;
(7)全国环境科学学会工作交流会;
(8)环保科技成果展等。
 
欢迎各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踊跃投稿、积极参会。征文议题请参阅“2020年科学技术年会初步方案”(见附件1),提交论文和报名参会请填写“2020年科学技术年会论文提交及参会报名表”(见附件4),并发送到年会专用信箱。
 
联系人:刘红光 张超 刘信德 姚凯
电  话:18500050178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信  箱:cseshg@126.com
 
附件:
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年科学技术年会初步方案;
2.学术议题召集专家及工作单位;
3.2019年科学技术年会简要回顾;
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年科学技术年会论文
提交及参会报名表。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20年3月13日
 
附件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20年科学技术年会初步方案
 
2020年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年会主要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基础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内容,积极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一、年会主题
聚焦科学治污、强化创新引领,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生态环境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联办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  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
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环信恒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三、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0年8月初
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四、活动安排
年会拟安排大会特邀报告、专题论坛、分会场研讨会、国际研讨会、交流会、研修班、墙报交流、科技成果转化交流对接会、环保科技成果展以及专题活动等。
(一)开幕式和闭幕式
1.开幕式。
(1)领导致辞:拟邀请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颁奖:颁发“2019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第三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优秀论文(设计)优胜者表扬等;
(3)特邀报告: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基础环境管理等领域作特邀报告。
2.闭幕式。颁发2020年科学技术年会优秀组织奖并进行学术总结。
(二)论文征集及研讨的主要议题
年会拟安排135个学术议题,其中,专题论坛议题8个,分会场研讨会议题123个,国际研讨会议题1个,交流会议题1个,研修班议题2个。
1.专题论坛。包括: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论坛;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论坛;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水土污染协同控制论坛;生态环境保护第三方环境综合服务论坛;环保产业绿色发展CEO圆桌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
2.分会场研讨会学术议题
分会场研讨会议题包括:打赢蓝天保卫战议题12个,打好碧水保卫战议题31个,推进净土保卫战议题23个,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议题22个,基础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议题35个。
(1)打赢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防治。包括: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雾霾天气、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边界层气象与大气环境;大气沉降与生态环境效应;大气污染源排放特征和排放清单;二次细粒子污染的宏观机理和大气自净能力、大气荷载与承载力;交通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环境空气质量日管理;能源清洁化利用与大气污染控制;大气与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理论与关键技术;扬尘污染监测与防治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
(2)打好碧水保卫战:水污染防治。包括: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四五”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流域生态与生态修复;流域水质目标管理及监控预警;流域水污染防治技术;湿地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长江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沿海及内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评估鉴定;流域-河流-河口系统碳氮磷循环、环境效应与模型。②湖库水污染防治:湖库水生态演变与保护;湖泊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河湖生态与海绵城市;梯级水坝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水体生态修复标准及新技术新工艺; ③城市及工业废(污)水污染防治:城市河流与黑臭水体治理;水处理中膜的新材料新方法;污水处理与回用;工业(矿山)废水处理新技术;“适水适策”政策与创新技术;先进水处理分离膜技术开发及应用;废(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原理及应用;重点行业废水及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纺织印染及化纤行业环境污染治理;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膜法工业废水资源化技术;难降解工业废水强化处理及回用;生物质功能材料及水污染治理;物化-生化水处理技术与应用;厌氧生物膜和膜生物反应器;电容去离子技术及环境应用;环境微生物理论与应用。
(3)推进净土保卫战:土壤环境污染防治。包括:①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的机遇与挑战;水土环境天然及人造有机物的环境行为、影响与控制;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机理与治理技术;固体废物填埋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场地修复新材料新技术及案例分析;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石油化工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石化污染场地调查监测评价与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控制与治理。②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新时代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行业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工业固废资源化技术及装备;污水厂污泥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城市污泥污染物水平与土地化利用研究;废旧塑料绿色循环与高值利用;市政污泥处理新技术与发展趋势;固体燃料清洁高效低碳转化工艺及关键技术;典型有机固废生物处理和资源化的技术路线和关键难点;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技术;环保建材开发与应用。
(4)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包括:生态环境模型;环境生态学;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生态修复:过去和未来的桥梁;生态地质环境;植被的组成、结构与对环境的优化改造作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美丽中国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植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环境DNA生物监测与水生态健康评估;油田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空间环境感知理论方法与应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生态过程研究;工业园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综合服务;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农药环境风险评估与生态效应;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矿物材料在环境中应用;环境修复材料;环境功能材料及应用创新技术。
(5)基础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包括:①基础环境管理:环境社会治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无废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监管与综合评估;绿色“一带一路”与国际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执法技术;能源领域环保管理与技术;清洁生产与绿色发展;环境基准与标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理论与实践;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与环境经济政策创新;生态环境绩效与审计。②环境监测与预警:立体化环境时空大数据监测监管体系;油气回收与在线监控技术;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安全监测技术与仪器;近海生态环境监测预报与保护;生物传感器与生态环境监测;辐射环境监测及评价。③环境信息化:环境信息化;大数据与循环经济;开启环保大数据2.0时代。④其它: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气候变化与环境健康;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城市生态安全与环境健康;电磁环境与健康;环境与职业相关健康损害的遗传交换响应机制;室内环境中新冠等病毒传播途径与控制;重大疫情事件与环境应急响应;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控与污染治理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
3.研修班:(1)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修班;(2)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研修班。
4.国际研讨会:生态环境科技期刊国际化研讨会。
5.交流会:优秀论文(设计)优胜者交流会。
6.墙报交流:筛选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墙报展示。
(三)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科技成果展
1.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交流会
依托学会专家智力优势和科技奖、科技成果鉴定等技术、成果库资源,为地方产业升级、行业发展等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根据地方政府环境技术和成果需求,组织地方政府和持有技术、成果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进行对话和对接交流。
2.环保科技成果展
展示创新环保技术、成果和项目,宣传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和新项目等,推广优秀环保技术和成功经验。
(四)专题活动
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2.第四届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交流年会;
3.2020年全国环境科学学会工作交流会。
五、论文征集与出版
1. 征文范围及要求:按照年会征文及研讨的议题提交论文,论文摘要不超过500字,全文不超过5000字。
2.审核及录用:投稿论文将组织专家进行审核,审核结果将以邮件形式告知,审核通过的年会论文将以论文集的形式正式出版发行。
3.论文提交的电子信箱:cseshg@126.com。
4.征文截止日期2020年5月10日。
六、参会报名
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年科学技术年会论文提交及参会报名表”(附件4)电子版发至邮箱:cseshg@126.com
七、会议注册
1.注册费
时间
优惠注册
(7月25日之前)
标准注册费
(7月25日之后或现场)
非学会会员
2400元
2600元
学会会员
2100元
2300元
在校学生
(非学会会员)
1600元
1800元
2.缴费
①银行汇款
单位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开 户 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礼士路支行
账    号:7501 0188 0003 31250
注:1.请发送汇款底单(扫描件)、开具发票的纳税人识别号和发票抬头到年会专用邮箱;
2.汇款请在备注栏填写缴费者姓名和电话。
②在线支付
年会网站在线支付。
③现场缴费
报到现场可用现金或刷银联卡(POS机)缴费。
3.发票
①电子发票
电子发票链接将发送至代表在会议系统注册的手机号,请自行下载、打印使用。
②纸质发票
提前注册缴费的纸质发票,请于报到日在服务台领取。现场缴费的纸质发票将于年会结束后一个月内邮寄给参会代表。
八、其他信息
1.本次年会的正式会议通知将于年会前一个月发出。
2.更多信息将在年会网站上公布。
3.有关论文征集及年会筹备工作的具体事项请直接与年会组委会联系。
 
附件二
专题论坛、分会场研讨会和研修班学术议题召集专家及工作单位
 
一、专题论坛
论坛名称
主席
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1
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潘家华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2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论坛
王金南
环境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3
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论坛
吴舜泽
环境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生态环境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4
服务地方论坛—江苏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坛
刘伟京
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5
水土污染协同控制论坛(第三届)
刘 国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6
生态环境保护第三方综合服务论坛
张春晖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水污染控制研究所所长/教授
7
环保产业绿色发展CEO圆桌论坛
蔡曙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特邀常务理事
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行政总裁特别助理
8
青年科学家论坛
刘  毅
青年科学家分会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二、分会场研讨会
(一)打赢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防治议题
序号
议题名称
牵头专家
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1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柴发合
大气环境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
雾霾天气、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王体健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3
边界层气象与大气环境
薛建军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刘树华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4
大气沉降与生态环境效应
刘学军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5
大气污染源排放特征和排放清单
程水源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
伯 鑫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级工程师
6
二次细粒子污染的宏观机理和大气自净能力、大气荷载与承载力
徐大海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7
交通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
姚  宏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8
环境空气质量日管理
宋国君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
9
能源清洁化利用与大气污染控制
雷  宇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能源室主任/研究员
10
大气与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理论与关键技术
王永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
11
扬尘污染监测与防治技术
黄玉虎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2
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
杨景玲
环境工程分会秘书长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二)打好碧水保卫战:水污染防治议题
序号
议题名称
牵头专家
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流域水污染防治
1
“十四五”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防治
郑丙辉
水环境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彭增亮
中交疏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部总经理
2
流域生态与生态修复
王国祥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3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及监控预警
郝芳华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张  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4
流域水污染防治技术
张建民
四川大学水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杨品红
湖南文理学院院长/教授
5
湿地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章光新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6
长江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李爱民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
7
沿海及内河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评估鉴定                                                        
乔  冰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业委员会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8
流域-河流-河口系统碳氮磷循环、环境效应与模型
晏维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湖库水污染防治
9
湖库水生态演变与保护
霍守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金小伟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
10
湖泊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
陈开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胡维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11
河湖生态与海绵城市
陈飞勇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山东建筑大学特聘教授
12
梯级水坝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陈求稳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所长/研究员
13
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
王文科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4
水体生态修复标准及新技术新工艺
彭剑峰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
城市及工业废(污)水污染防治
15
城市河流与黑臭水体治理
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16
水处理中膜的新材料新方法
俞文正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志伟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梁  恒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17
污水处理与回用
胡洪营
水处理与回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18
工业(矿山)废水处理新技术
李小兵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席治国
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孙  伟
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19
“适水适策”政策与创新技术
唐  亚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
20
先进水处理分离膜技术开发及应用
马  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21
废(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原理及应用
汤  兵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郑怀礼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
岳正波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22
重点行业废水及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
薛  罡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3
纺织印染及化纤行业环境污染治理
龚  龑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4
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
周科朝
中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王  黎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张永明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
魏秋平
中南大学功能薄膜材料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25
膜法工业废水资源化技术
邢卫红
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26
难降解工业废水强化处理及回用
徐炎华
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27
生物质功能材料及水污染治理
周彦波
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28
物化-生化水处理技术与应用
王晓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
29
厌氧生物膜和膜生物反应器
盛国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
陈  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
30
电容去离子技术及环境应用
邱介山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31
环境微生物理论与应用
苏俊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
 
(三)推进净土保卫战:土壤环境污染防治议题
序号
议题名称
牵头专家
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
1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
李广贺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2
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曲常胜
江苏省环保集团江苏省环科院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3
水土环境天然及人造有机物的环境行为、影响与控制
黄冠星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4
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机理与治理技术
李 辉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5
固体废物填埋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
詹良通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6
场地修复新材料新技术及案例分析
刘  俐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7
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
孙红文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8
石油化工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
宗保宁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
9
石化污染场地调查监测评价与防治
王子宗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兆吉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蔡五田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0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
谭现锋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院长/研究员
11
重金属污染控制与治理
曾庆轩
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
刘兴宇
北京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辛俊亮
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
12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胡华龙
固体废物分会主任委员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倪  文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刘宇程
西南石油大学工业危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院院长/教授
13
新时代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行业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
王  琪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4
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
李秀金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关清卿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5
工业固废资源化技术及装备
李灿华
安徽工业大学生态环境研究与治理中心主任/教授
16
污水厂污泥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戴晓虎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17
城市污泥污染物水平与土地化利用研究
黄  瑛
东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18
废旧塑料绿色循环与高值利用
陈庆华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校长/教授
19
市政污泥处理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朱书景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20
固体燃料清洁高效低碳转化工艺及关键技术
傅培舫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21
典型有机固废生物处理和资源化的技术路线和关键难点
张士成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张增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22
生活垃圾分类与湿组分资源化技术
刘建国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袁增伟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23
环保建材开发与应用
梁洲辅
南宁师范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议题
序号
议题名称
牵头专家
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1
生态环境模型
岳天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2
环境生态学
邹长新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3
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
张建辉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4
生态修复: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饶良懿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授
5
生态地质环境
郑春苗
生态地质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南方科技大学国际合作部部长/教授
6
植被的组成、结构与对环境的优化改造作用
董家华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黄玉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
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美丽中国建设
徐海根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8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
肖能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9
植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
薛建辉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教授
10
海洋生态安全
李开明
海洋生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1
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
樊景凤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12
环境DNA生物监测与水生态健康评估
张效伟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13
油田生态环境保护
潘贵和
辽河油田安全环保技术监督中心高级工程师
14
城市空间环境感知理论方法与应用
杨  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15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生态过程研究
丁士明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
16
工业园区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综合服务
张炜铭
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教授
17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
郑展望
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
18
农药环境风险评估与生态效应
卜元卿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19
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杜冬云
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
20
矿物材料在环境中应用
陈  洪
南方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助理院长/副研究员
21
环境修复材料
马  杰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22
环境功能材料及应用创新技术
赵宜江
淮阴师范学院副校长/教授
 
(五)基础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议题
序号
议题名称
牵头专家
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
环境管理
1
环境社会治理
任  勇
环境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2
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赵克强
生态与自然保护分会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3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无废社会”
李金惠
循环经济分会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4
环境影响评价
王冬朴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
5
生态保护监管与综合评估
高吉喜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研究员
6
绿色“一带一路”与国际环境治理
周国梅
“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分会主任委员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
7
生态环境执法技术
王亚男
环境监察分会副主任委员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总工程师
8
能源领域环保管理与技术
刘伟生
能源与环境分会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党委书记
9
清洁生产与绿色发展
乔  琦
生态产业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周长波
清洁生产分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0
环境基准与标准
王海燕
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
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白英臣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蒲生彦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11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理论与实践论坛
曾贤刚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12
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与环境经济政策创新
葛察忠
环境经济学分会主任委员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13
生态环境绩效与审计
董战锋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环境监测与预警
14
环境监测与预警
李健军
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胡冠久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
曹  鹏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副教授
15
立体化环境时空大数据监测监管体系
李旭文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16
油气回收与在线监控技术
李  钢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7
海洋环境监测
韩  震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河口海洋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18
海洋环境安全监测技术与仪器
单光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
19
近海生态环境监测预报与保护
胡  松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20
生物传感器与生态环境监测
龙  峰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21
辐射环境监测及评价
肖德涛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环境信息化
22
环境信息化
黄明祥
环境信息化分会秘书长
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23
大数据与循环经济
胡  清
生态环境大数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环丁环保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24
开启环保大数据2.0时代
汤 浩
无锡高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其它
25
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估
于云江
环境风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6
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达峰
陆  军
气候变化分会主任委员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27
气候变化与环境健康
付加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童世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特聘教授
28
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协同治理
张少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29
城市生态安全与环境健康
韩立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30
电磁环境与健康
包家立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
31
环境与职业相关健康损害的遗传交换响应机制
周平坤
军事医学科学院辐射医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
32
室内环境中新冠等病毒传播途径与控制
要茂盛
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钱  华
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杨子峰
广州呼吸道研究所教授
安太成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院长/教授
33
重大疫情事件与环境应急响应
刘力奇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工业固废与危废处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34
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控与污染治理技术
余  江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35
噪声与振动控制
商照荣
环境噪声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
张  斌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三、研修班
1
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修班
柳建设
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2
等离子体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研修班
竹  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附件三:      
 
2019年科学技术年会简要回顾
 
2019年科学技术年会于8月23日-2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成功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黄润秋,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郭华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监事会监事长张远航,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任南琪,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双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卢秉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武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金红光,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邹首民,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张智华,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金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陆新元和任官平,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教授约翰·克里特登等领导和嘉宾,以及中外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与各界环保人士等3600余人出席了会议。
 
年会的主题是“环保科技创新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年会设置了开幕式和闭幕式特邀报告会、高端论坛、青年科学家专场、六十六个分会场、二个论坛、一个对话会、三个研修班、环保科技成果展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交流会以及五个专题活动。年会有816位专家学者做了学术报告,墙报展示45个,科技成果展95家,论文收录656篇,展现了环境污染防治领域的前沿学术成果,并为产学研创造了对接“联姻”平台,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创新技术成果转化。
 
年会网易现场直播平台共有392465人参与交流。中国环境报在8月23日刊登了年会的消息,并在8月27日刊登了年会院士专家学术观点,29日刊登了年会整体概况专题报导。中国政府网、生态环境部官网、中国环境报、陕西电视台、中国网、新华网、光明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腾讯网等60多家媒体单位对会议进行了宣传与报导。
 
 
年会现场                                               颁奖仪式
 
我的好帮手

我的好帮手

投诉建议:0571-872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