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报 - 2020-03-06
自武汉市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各方人士全球调配资源,将世界各地的各种口罩捐赠到武汉。由于境内外口罩标准各异,为更好地帮助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口罩,且不浪费医用耗材,本文对比了境内外口罩标准,并就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以及各类型口罩临床应用场景进行分析,力图为正确佩戴口罩提供参考。
新型冠状病毒防护口罩要求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2月19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因此,防止飞沫传播成为阻挡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关键。
新型冠状病毒的口罩防护 含病毒的飞沫或飞沫核被人吸入后,会附着在上呼吸道上或随气流一同进入肺部,从而造成感染。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发布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可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口罩不仅可以防止病人喷射飞沫,减少飞沫量和降低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因此,佩戴口罩成为防止病毒传播的重要防护措施。
口罩滤料的过滤机理 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发布的《医用口罩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说明,口罩滤料的过滤机理主要有四种:扩散沉积、静电吸引沉积、截留沉积、惯性沉积。沉积颗粒越小时,扩散沉积、静电吸引沉积效应越强;颗粒越大时,截留沉积、惯性沉积效果越好;并非越小的颗粒越难被过滤。综合4种过滤机制的协同作用,普通机械性滤料最易穿透粒径的范围是0.1μm~0.3μm。
新型冠状病毒防护口罩的基本要求 患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各种呼吸行为时,会产生各种尺寸飞沫释放到空气中。新型冠状病毒颗粒直径为60nm~140nm,附着在飞沫上传播。由于采用不同的实验测试方法,国内外不同文献得到的飞沫粒径分布的实验数据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总体来说,直径大于20μm的飞沫会迅速沉降,直径在0.5μm~20μm的飞沫会悬浮在空气中并被易感人群吸入。飞沫是一种非油性颗粒物。因此,适合防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口罩,必须能够满足过滤直径0.5μm以上直径的非油性颗粒物微粒的要求,才能有效阻挡飞沫,起到保护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防护口罩的其他要求 新型冠状病毒防护口罩除需要满足过滤非油性颗粒物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按顺序满足以下要求:密合性、抗合成血液穿透、无菌或微生物限度要求。口罩按形状分为平面形及立体型,立体型又分为鸭嘴形、拱形或折叠式三种,平面口罩的密合性达不到要求,应选用立体型口罩防护。抗合成血液穿透为ICU、手术室使用口罩的必要条件,在I CU、手术室等进行有创操作或患者呼吸道有喷溅物的时候需要口罩具备该条件。境外外科口罩虽多为非无菌提供,但其能严格把关原材料供应商的管理控制和十万级净化车间口罩生产的过程控制。在当前应急环境下,境外外科口罩的无菌提供或有微生物限度要求为非必要条件。此外,根据《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口罩应用于医院不应有呼气阀。
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特点的基础上,梳理出临床适用口罩的主要性能要求(见表1),未囊括口罩其他的设计技术要求。
我的好帮手
投诉建议:0571-872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