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网数据库)</span> - 2019-10-30
“这两年投完项目以后,我觉得明显地感觉到,其实康复这个市场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在采访中,博行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岚这样告诉动脉网(微信号:vcbeat)记者。
2017年运动康复市场初现端倪,博行资本便参与了弘道运动医学诊所的早期融资,同年又投资了专注骨科耗材和运动医学服务的德美医疗,此外还参与了自闭症康复企业恩启医疗的投资。
在张岚看来,康复市场的机会,在于其足够刚性的需求。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中国2017年康复市场规模是380亿人民币。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康复医疗市场规模将会突破700亿元,伴随着不低于20%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将会形成又一个千亿市场。
资本是市场的“风向标",许多次产业的热潮都来自资本的“热钱"涌动,当我们关注到康复领域时,发现这个领域并没有像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等风口一般迎来资本的蜂拥,根据动脉网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今的60起康复领域融资事件中,各类资本在这一领域投入了超过36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康复领域有所涉猎的投资机构的访谈,我们大致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现实和趋势,供大家探讨。
公立医院康复科发展不足,民营康复服务迎来机会
在中国的康复市场,公立医院康复科长期处于“不受待见"的境遇中,虽有政策规定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建设康复医学科,但是由于盈利性不高等因素,我国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室仍然不受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药品,而康复治疗多采用物理手段,并不能为医疗机构带来这部分收入。
此前,有研究认为,综合医院的一个康复病床一天可以为医院带来300-500元收入,而如果将病床给外科,则一天收入在3000-5000元,与医院其他科室相比,康复科带来的利润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大部分综合医院建立康复科只是应付了事,不但病床数极少,甚至设备也不齐全。公立医院的康复科正处于尴尬的局面。
实际上,就康复医疗而言,“门槛"较低,具体表现在对医生依赖度较低,对大型器械依赖度较低,单体医院投入小,医疗风险小,适宜民营资本进入;不少公立二级医院谋求转型,在新医改药品零加成改革推开后,从前医院收入药占比达到70%-80%的二级医院正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需要寻找新的收入来源。而康复医疗虽然日均治疗费用低于综合性医院,但由于其较长的康复周期,投入资金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其净利润率能达到15%-20%左右。
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市企业热衷于收购康复医院的原因,根据财新健康此前的统计,目前市场上共有14家上市公司扎堆进军康复,以收购或自建康复医院为主,其中包括澳洋科技、万方发展等5家是跨界而来。相比起单纯卖产品,运营康复医院拥有更高的利润率。
然而,对于市场上的更多的风险投资机构来说,康复医院或许不是一个好的标的。某基金投资分析师告诉记者,就康复医院的形态而言,总体不适宜基金投资,从市场的反映来看,大的实业企业并购的情况较多,“套保、物业性质、医保关系、管理人员流失都是隐患,对管理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风险投资机构会偏向轻资产运营或者创新型的民营康复服务机构。
投资康复是不是“跑马圈地"?
张岚告诉记者:“过去的十年时间,医疗的创新我们自己内部叫‘从无到有’,然后未来的十年可能是一个‘从有到好’的状态。原来只是说看病,现在其实是从预防到治疗到康复都很重要。国家政策现在也都是这么倡导的,康复的需求确实比较强,所以这是一个大逻辑。"
谈起对康复这个市场的看法,我们得到的最多的观点是——这个市场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但是足够的刚需。
在康复市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的美国,人均康复费用达到80美元,中国市场的人均康复费用才仅仅达到人均15元人民币。正是这一巨大的差距,让嗅觉灵敏的资本方发现了其中的市场潜力。
美国康复医疗机构数量众多,接近三万家,近几年趋于稳定。数量最多的是专业护理机构有15000家,占50%以上,另一个占比较高的细分是家庭护理机构,占40%左右。
在美国的康复体系中,根据疾病的急性期、康复期、长期随访期设立各类康复机构,各类机构有明确的分工和康复界定,整个分布呈现“正金字塔"型,急性期康复机构少,康复期护理机构多,大量病人被有效导流到专业康复机构。通过不同比例的报销政策,形成了机构间的明确分工,有效的缓解了急诊医院的病患压力。相对于美国完善的体系,中国的康复诊疗体系、支付体系不完善,被认为是制约康复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旦恩资本管理合伙人新纪夫认为,现在的医改大方向是鼓励康复行业发展的,康复领域已经到了一个应该投入的时期。
与美国的对比,虽然显示出了不足,但更多地也显示出了机会。虽然受政策影响很大,某基金投资总监给记者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等国家(政策)起来的话,投资的机会其实也就没有了。中国总是市场先与政策的。"
前述某基金投资分析师认为,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康复的支付是个大问题,保险的问题不解决,市场很难放开。"就公共支出而言,康复可能还是会交给社会资本。现在这个阶段国家没那么多资源分配到康复,投到预防筛查慢病管理,比康复更能节省医疗支出。"
从我们统计的60起康复领域融资事件来看,相比起一年就能疯狂吸金数百亿的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而言,康复行业的投资来得更加理性,但同时也看得更长远。
我的好帮手
投诉建议:0571-87291296